新闻及公告

华新观点:恒生科技指数回顾

2020-09-25

恒生科技指数于2020年7月27日推出,是香港上市的科技股指数,反映在香港上市的科技公司整体表现。该指数由恒生指数有限公司负责计算,由30家香港上市的科技公司的市值计算出来,并在每季进行一次检讨。目前的30家公司绝大多数是中国大陆背景,占比99.25%。恒生科技指数被视为港版纳斯达克。

在恒生科技指数中,阿里巴巴、腾讯、美团和小米四只互联网科技巨头合计占比超过三成。按行业来看,目前科技指数成份股有18只信息科技(60%),3只非必需性消费(10%),3只工业(10%),2只金融(6.7%),以及2只医疗保健(6.7%)。

根据恒生指数有限公司的回溯计算数据,恒生科技指数在2019年录得36.2%回报,2020年至今上涨52.25%,大幅跑赢恒生指数(下跌13.08%)和恒生国企指数(下跌12.68%)。随着越来越多在美国上市的新经济中概股在香港二次上市,恒生科技指数可能会推动资金对科技股的追捧,产生正反馈。

恒生科技指数推出一个多月以来,指数跑赢大市。7月27日至9月18日,恒生科技指数上涨7.42%,恒生指数则下跌1.01%,恒生国企指数下跌2.76%。其中成分股表现各异,有14只股票上涨,15只股票下跌。上涨最多的是比亚迪电子,上涨79.96%;下跌最多的是瑞声科技,下跌21.24%。指数占比重居前的阿里巴巴、腾讯、美团、小米和舜宇光学分别为上涨12.80%、下跌0.57%、上涨26.69%、上涨46.03%和下跌11.01%。指数权重居中的公司表现则较弱,阿里健康、京东、金蝶、平安好医生和瑞声科技分别下跌8.01%、上涨24.28%、6.54%、下跌2.13%和下跌21.24%。小市值公司中,除了最近获得苹果代工的比亚迪电子涨幅较大外,其余大多公司表现都不理想。所以,整体而言恒生科技指数之所以能跑赢大市,主要还是靠头部几只权重大的龙头股驱动。

恒生科技指数虽然推出时间不到两个月,但市场已经陆续出现相关的ETF和其他基金产品,包括追踪指数的恒生科技ETF(03032.HK)、南方恒生科技(03033.HK)、华夏恒生科技(03088.HK)以及安硕恒生科技(03067.HK)。另外包括嘉实基金、博时基金、华夏基金在内的多家基金公司,都已正式上报恒生科技ETF(QDII)相关产品。根据恒生指数有限公司的测算,未来整体追踪ETF的资金在2025年将提升至140亿元,从而带动更多资金流入该指数成分股。



作为一只刚推出的指数,恒生科技指数相较于恒指和国指的选股还是不够成熟,目前指数里头部公司和底部公司的市值和质量差距较大。但由于要控制每只股票尽量不超过8%的权重,一些流通市值达到几千亿的公司,类似小米、中芯国际、舜宇光学、阿里健康等在指数中的权重过大;另外成分股中有将近一半市值低于500亿的公司,如易鑫、网龙、邱太科技等小市值公司。但是,未来随着越来越多的新经济公司上市,我们预计今明两年这种情况会得到有效解决。包括已经上A1的蚂蚁金服,正在寻求上市的快手,以及美股市场上大概率将回港二次上市的中国科技类公司,如携程、好未来、拼多多、爱奇艺等都将陆续加入指数,届时指数里的权重分布将更加平衡。中等市值公司的权重将有所下降,小市值的尾部公司将被剔除。恒生科技指数所反映的科技主题将会更加准确,指数的升跌也将更有意义。

另外,恒生科技指数有一个新股快速纳入规则,假设新股上市当天收市市值在现有指数成份股中排名前10,该新股将被纳入指数。成份股加入一般于该新股上市后的第10个交易日收市后实施。这一机制让在港新上市的科技公司巨头和回归港股市场的中概股龙头公司的纳入变得更为方便快捷。所以蚂蚁金服等在下半年就可能纳入指数。

随着越来越多的科技独角兽和中概股龙头公司陆续登陆港股市场,未来将有越来越多的被动资金关注到恒生科技指数。目前占比较高的阿里、腾讯和美团等公司将持续受益,但与公司流通市值相比影响非常有限,尤其是短期影响几乎可以忽略。长期来看,对科技股的投资还是要回归到公司基本面。在低利率的大环境下,会有更多资金追逐成长股。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优秀的高科技公司必然长期持续跑赢传统行业。能够实现长期盈利增长的科技公司必会强者恒强,值得我们耐心地进行长期投资。





0.197806s